6月16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云”开幕式,内蒙古博物院专业讲解员对展览进行线上导赏,展览同时向观众免费开放。展览创新采用“云开幕”方式,得到主流媒体报道,据省博物馆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8日,通过该馆官方微博、超星平台、快手平台收看开幕式人数达162.7万人次,新华网、中国日报、央广网、中国网等中央媒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省市主要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共刊发报道57条,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此次文物展览是广东与内蒙古文化交流合作重点项目,是继2019年“春雨工程”——广东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内蒙古行文化交流活动后,两地文化共享创新和精诚合作结出的重要硕果,文物精品多、展品等级高、社会意义大,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开幕后,广东省政府副省长许瑞生向承办单位发来祝贺短信,充分肯定广东与内蒙古两地文旅、博物馆的工作者同心合力,为“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提升,为两地民众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共享文化产品。
为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指示要求,两地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结合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分别遴选“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和“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进行交流合作,可谓匠心独具、意义深远。广东和内蒙古分别位于南海之滨和祖国北疆,均拥有别具特色的丰富文物资源,在我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广东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发现了秦汉以来的众多海丝遗迹和遗物,“南海I号”沉船及其18万余件出水文物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带,具有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这里曾孕育和培养出许多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契丹族建立的大辽王朝,不但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草原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广东和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具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通过这次文物展览交流合作,两地将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互动,合力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展览分为“草原帝国”“幽幽文明”“多元兼容”三大部分,共展出吐尔基山辽墓、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沟贵妃墓、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文物类别多样,包括金银器、铜铁器、陶瓷器、漆木器、丝织品以及玛瑙、琥珀等多种质地。文物级别高,珍贵文物达11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6件/套,陈国公主面具、驸马琥珀璎珞、双凤戏珠纹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图银杯、彩绘贴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等重量级文物皆悉数到场。文物级别之高,种类之丰富,为近年来同类展览之少见。展览充分利用数量丰富的辽代壁画营造形象生动的展厅氛围,同时辅助展示和说明文物,可收“图像和文物互证”之效,并有效运用三维技术进行重点文物的辅助互动展示,结合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手段生动诠释有关主题。
宣传推广方面,结合展览内容,通过《爱粤读》小报、中小学版学习纸、微信导赏、互动小程序、专家讲座等进行内容拓展。利用相关网络平台,推出“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进行交流合作,可谓匠心独具、意义深远。广东和内蒙古分别位于南海之滨和祖国北疆,均拥有别具特色的丰富文物资源,在我国“辽代文物精品展”专题版块,内容涵盖展览简介、展览精品、文博讲座、互动游戏、虚拟展厅、学习资料包、互动留言等,观众可通过线上互动全面地了解展览内容。另外,展览期间,广东省博物馆还将推出“当毡帐遇上骑楼”“变废为宝——契丹文物模仿大赛”等线上互动教育活动,观众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展览有更全面了解。
展览于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书画厅展出,将展至2020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