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增强青海软实力、提升青海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通过思想引领、理念融通、文旅交融,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项目、资金等,逐步实现文旅融合整体发力,文化传播、旅游推广一体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签订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支持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通过全要素的聚合与重组产生“化学反应”,催生融合型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支持文旅企业与省内金融机构达成信贷项目191个83.7亿元。二是文旅消费潜力逐步激发。出台《青海省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举办“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启动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文化惠民卡西宁试点项目,发放5万张惠民卡。全省3A级以上景区实现非遗、书籍、演艺“三进入”。开展“青海50”城市文旅产业创客基地、“青海100”特色文化旅游体验点创建。三是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对口援青、西北协作区、沿丝绸之路、青藏铁路沿线,以及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传播推介与尊重多元相统筹,实现文旅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四是综合执法成效显著。整合了文化、旅游、文物等行政执法职能,成立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局。规范整治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五是艺术创作精彩纷呈,先后创排大型剧目20多台,全省各类文艺团体共演出1.8万余场。舞剧《唐卡》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提名剧目。京剧《生如夏花》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剧场党课”,在省内外巡演45场(次)。原创少儿京剧《藏羚羊》创造“十年演千场”业绩。六是文旅产业聚集发展。大力推进西宁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海东河湟文化、海西昆仑文化、黄南热贡文化产业等集聚区、海南海北环青海湖生态文化旅游先行区、玉树果洛三江源生态文化体验区建设。七是非遗传承成果丰硕。成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青海传统工艺(青绣)与乡村振兴论坛。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土族盘绣等11个项目纳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陈家滩木雕制作技艺等44个项目列入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新增10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方案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成立非遗保护协会和刺绣行业协会,设立18家“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年收入35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