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孝镇年画村里,欣赏鲜艳动人的年画;在金色清平旅游景区,感受时代印记;在绵延的骑游绿道上,体验自然与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无论是年画还是矿区、山路,这些人文和自然资源如今都已成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的特色旅游吸引物。
近年来,绵竹市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推动文化、工业、体育等业态与旅游全面融合,打造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有力促进了各类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绵竹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在“资源转型”方面积累了发展经验。
旅游+文化 丰富内涵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绵竹市,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的发源地。每逢假日,绵竹市德孝镇年画村里总是人头攒动。在浪漫的文化之旅中感受先祖创造的文化与文明,是绵竹旅游的一大亮点。
“年画村既有高颜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可以在这里了解传统优秀文化,感受现代文明生活。很羡慕住在这里的村民。”重庆游客李军说。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为依托,绵竹大力开拓农耕体验、文化研学、乡村采风等旅游体验的内涵,打造了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年画主题公园、中华年俗村等特色项目,将年画文化和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有机结合,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绵竹还连续举办了近20届绵竹年画节,让广大游客了解“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耕读传家的年画文化。
在中华年俗村,由绵竹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中国邮政合作打造的“年画主题邮局”,预计于今年4月建成投用。“我们将开发年画主题明信片供游客购买、邮寄,邮局现场将陈列、销售年画作品和衍生品,为绵竹年画增加一个宣传推广的平台。”绵竹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非遗文产股股长张代红说。
绵竹深入挖掘年俗文化,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在孝德镇金土村、年画村建设具有浓厚年文化风情,集居民居住、旅游接待、乡村生活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落,并利用古码头、古桥和老街设施,打造集美食文化、古镇文化、商贸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观清道小镇,形成年俗、年画、年趣文化旅游圈。
除年画文化外,绵竹市还将名酒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等文化品牌通过不同载体和方式,逐步浸透到绵竹的景区、街景中,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赋能。
旅游+农业 激发活力
“这里风景优美,农家的环境干净别致。”在遵道镇棚花村游玩的成都游客刘敏说。
这是不少游客对棚花村的印象。近年来,棚花村通过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如今的幸福美丽新村。
以“旅游+农业”为发展思路,一条乡村振兴大道正在棚花村及绵竹九龙乡村旅游景区附近的村子逐渐铺开。在融合发展中,九龙乡村旅游景区实现了由单一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到乡村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现代农业观光等多元业态的跨越式发展。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诞生的中国玫瑰谷也成为绵竹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法宝”。如今,这个大马士革玫瑰单体种植园区不仅引来了众多赏花观景的游客,也带动当地乡村旅游持续繁荣发展,为周边不少村民直接创造了就业机会。
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绵竹市还推出了以“画境绵竹”为公共品牌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并构建起“特色小镇+农业体验园区+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发展格局,形成了集大众性、趣味性和运动性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消费方式,进一步夯实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旅游+工体 赋能转型
沿着脚下的碎石铁轨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一列色彩缤纷、造型经典的老式蒸汽火车。顺着铁轨一路走近,只见两只“功夫熊猫”站在车头上,憨态可掬,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
这是金色清平景区的一景。不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矿区。“打造旅游观光小火车,就是要让曾经的矿区变成环境优美的景区,矿车变成观光小火车,曾经在矿区务工的群众成为旅游从业者。这就是清平矿山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四川金色清平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张伟说。
“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老板”的发展思路,不仅解决了当地6000余人的就业,更成为四川省发展全域旅游助推转型的示范。
绵竹还着力推进“旅游+体育”,打造“中国最美乡村骑游”线路、全域骑游第一城。为此,绵竹促成中国自行车联赛落户绵竹,实施全域骑游项目;规划建设连接城市、特色镇村、景区景点和产业集聚点的自行车绿道系统,沿途设置驿站,以绿道串联城市、景区和乡村。
目前,绵竹打造了一条近80公里的骑行绿道,这条绿道从市区出发,途经孝德年画村、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等4A级景区,把万亩猕猴桃园等特色业态串联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一场赛事,可以带动吃住行整个产业链的消费升级。”绵竹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站在“体育+旅游”的新风口,要依托山水旅游资源,通过办赛、参赛、观赛的深度融合,吸引游客,打通体育活动与旅游产业之间的通道,激发旅游发展活力。(陈俊成 白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