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区公共自行车建设工作办公室3日发布公告称,9月1日零时起市区公共自行车终止运营,这意味着陪伴南通市民8年的“小绿车”将告别南通人的生活。

    从当年人人点赞的新事物,到如今渐被忽视的“旧相识”,曾经的“城市风景”缘何“退场”?今后南通市民的便捷出行,又由谁来“接驳”?

    入驻南通8年,“小绿车”退出市场

    “小绿车”退出南通并非没有预兆。2012年12月,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南通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引进永久公共自行车运营项目。2013年元旦,3800辆果绿色公共自行车正式进驻,24小时运营、通借通还,不仅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更成为南通街头一道亮丽风景线。

    然而,随着近年来南通城市高速发展,新建小区、办公楼、商业体周边已很难见到公共自行车的身影。一些少人问津的点位,也因道路改造、地铁工程施工等原因被撤。如今,在南通市中心找一处公共自行车借还点,已不是件容易事。

    江岳路位于该市行政中心北侧,沿线分布有政府机关、小区、办公楼、幼儿园等多家单位。3日中午,记者沿江岳路一路查看,仅在恒隆国际北门发现一处公共自行车借还点,停放8辆自行车,正值中午下班时间,记者等了十多分钟,却没有一人来此借还车辆。相比之下,蓝白色的永安行共享单车在江岳路沿线随处可见,集中借还点就有七八个,约上百个共享单车桩位,且多为电动助力车,分散于小区、办公楼、幼儿园等单位出入口附近,借还十分方便。“现在很少看见有人借车,大部分人还是愿意选择共享单车。”小区北门保安周师傅指着马路对面的共享单车借还点跟记者说。

    当天下午3点,在南通市政务中心二楼大厅市民卡公司窗口,前来办理退卡业务的市民络绎不绝。南通市崇川区凤凰莱茵苑小区居民朱元玲,仅用不到5分钟就办好自己和老伴儿两张卡的退卡业务。朱元玲是南通“第一代”公共自行车办卡人,在她看来,车桩不足、车辆老化、缺乏维护,大量公共自行车服务跟不上,而共享单车不受位置限制、部分免收押金更为方便,公共自行车退出市场是必然结果。

    共享单车可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曾经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公共自行车,在很多城市都已结束“历史使命”。广州早在两年前就停运公共自行车。近期,上海市闵行区、厦门市海沧区、温州泰顺县等多地也陆续发布停运公告。

    这些年,永久“小绿车”已在南通累计建设334个站点,投放6500辆自行车,在解决南通市民“一公里”出行接驳和缓解交通压力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并成为一代人的城市记忆。不少南通市民关心,没有公共自行车使用之后,是否影响公共出行?

    在南通市城市管理局车辆秩序监管处副处长周华看来,共享单车完全可以替代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服务职能。2018年10月,南通招标引进的永安行共享单车,目前已在市区建有2145个网点,投放2.5万辆单车,永安行APP注册人数达83.7万,日均骑行订单2万余次。而市区公共自行车的使用量则从原先的每天1万多频次,下降到仅1/10左右。

    “这些年,我们在市区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尤其是实行刷码乘车、1小时免费换乘等举措,增强公交吸引力。加上市区不断优化公交线路和共享单车站点,已基本满足市民短途出行需求。”周华表示,随着合同到期,当地决定停止运营市区公共自行车。

    公共自行车停运后,相关资产该如何处理?“公共自行车运营的相关资产是国有资产,不能有丝毫流失,将采取竞价方式进行评估拍卖,并将拍卖所得在扣除评估费用和拍卖费用后上缴市财政局。”南通市区公共自行车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透露,当地开通政务中心等5个办卡点办理退费业务,市民所有押金及预充值均在政府监管之下,实行专款专用。

    交给市场选择,政府负责监管

    发展公共自行车还是共享单车,这几年一直是城市管理的热点议题。但无论哪种类型,自行车依旧是市民短程出行的首选。

    南京地铁雨花门站2号口是人流较大的站点。哈啰单车运维李飞飞介绍,“每天早高峰时,不到半小时,300辆单车就会租借一空。”哈啰出行工作人员刘梅卿告诉记者,数据显示,至5月底,南京以生活区为主的单车使用订单已经超过去年同期。

    在南京地铁元通站周边,共享单车明显多于公共自行车。3日下午6点,在元通上班的刘鑫来到元通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准备骑车回家。“单位到家很近,基本上靠自行车出行,选择公共自行车主要是以前办了卡。”他说,“不过,平时共享单车用得也多,主要是停放更方便。”

    “城市公共出行,离不开自行车。”哈啰出行单车业务负责人褚轶群表示,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氛围逐渐回归服务出行的本质,行业企业一边致力于科技驱动、精细化运营,一边也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城市管理者共建生态、共享共治,让共享单车有机融入城市公共交通生态,成为公共交通服务的一部分。

    “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是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产物。”在省社科院研究员蒋昭乙看来,两者区别在于公共自行车通常是政府主导,运营往往需要政府财政补贴,共享单车则是纯粹市场行为,既然市场能够解决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那再好不过。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认为,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公共自行车,作为方便出行的交通工具,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让市场自然作出选择。政府则需更加审慎监管、加强引导,以期更好地服务公众出行。